在北京市平谷区东北部燕山余脉的褶皱里,北寨村的古杏林沐浴着晨光。这个因明长城烽火台得名的古村落,保存着华北地区最完整的百年红杏古树林。
刘福东抽检红杏质量
平谷地区有记载的杏树种植历史始于西汉初年。1978年,在北寨村庙沟先后发现了两颗北寨红杏的祖树,一棵是甜核,被称为“红杏王”,另一棵是苦核,被称为“幸运树”,其中甜核的杏树就是北寨红杏最早嫁接育苗的主要种源,对北寨红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寨村以红杏为主导产业,7000余亩的年产量约120万斤。北寨村通过优化村经济结构,着力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与质量,以差异化战略克服产业同构与同质化竞争,打造区域品牌,因地制宜抱团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村集体产业。
北寨村通过召开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动员会宣传入股合作社的政策及优势,引导村民主动入股合作社,截止目前入社农户达99.7%以上,基本实现村民即社员。通过村民入社也能实现村民收益与村规民约挂钩,把村民自治公约和入社章程与社员年中发放福利分红直接挂钩,对违反人居环境治理,私搭乱建,损坏集体公益设施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全部纳入入社签约管理,违反入社公约的在年底一律减免部分分红,实现村庄的规范性治理。
近年来,红杏成熟期间都会因为受到了暴晒、冰雹、大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部分村民家红杏受损,合作社及时采取措施购买3台烘干机将受损红杏制作成红杏干变废为宝为村民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合作社运行几年来,每年能为村民增收200余万元,村集体每年创收200余万元。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连续五年给全体入社社员实现分红,每人500元现金及米面粮油、蔬菜、肉等福利。
治理创新:红杏产业链上的共同富裕实验
中国红杏第一村
以红杏作为主导产业和经济来源的北寨村红杏核心产区绝大部分在山坡上,由火山石等有机质构成了红杏生长的独特土壤,红杏成长期土薄地漏的贫瘠山地不能很好的存留水分,村民肩挑手提运水上山,效率低下。每到红杏收获季,仅有几条山路,难以满足山上7000余亩红杏运输需求,村民们经年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沉重的担子,在狭窄坎坷蜿蜒的山路上往返,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山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运输不及时,部分红杏在途中受损,影响了销售。为此北寨村党支部积极向上级组织争取项目资金,新建单轨运输车18条,运输车总长度6300余米,果树灌溉主管路铺设了15000余米,毛细分支铺设了100000余米,基本实现了对红杏种植区域的全覆盖。这些单轨运输车像一条条巨龙,一头钻进果园深处,一头连在马路边上,让红杏能够快速、便捷地从山上运往山下,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也方便了有机肥等生产物资运往田间地头,同时为红杏的生长及林区处置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缓解了村民运输红杏过程中的辛苦劳作。据统计,单轨运输车投入使用后,红杏运输效率提升了80%,人力成本降低了60%。为红杏产业这幅躯体架设了血管并血液充足让红杏产业这颗心脏充满活力与动力。
未来方程式: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大公约数
北寨红杏销往全国
北寨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找到了特色资源资产化的通用公式:文化赋值×科技赋能×治理增效。站在百年的“杏王”树下,老支书刘福东抚摸着斑驳的树皮:“乡村振兴就像嫁接新枝,既要接续传统的根脉,又要长出时代的果实。”北寨村用实践证明,当文化底蕴遇上科技创新,古老的乡村也能奏响时代的强音。(开方)
专业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