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楚水
“ 巫山李子大唐贡,甜酸适口果中王〞。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李子最销魂----又是巫山李子熟的时节,前天晚上和昨天早上,两次收到邹大哥的电话,寻问闲居郊外我的地址。一转眼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寄李子形情:
“~~老弟,巫山的李子很是有名,我家院里就有几棵,家父去世的时候,特意交待,没有什么感谢你,家产最好的给你寄去,一定要让你尝尝~~”
--时间一下子,拉回到了二十五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雨天,秋雨凄凄,天色阴沉。杨方元兄带来一位沉毅的老人,目光坚定,表情坚毅,一见面就跪了下来,让人为之动容:
“~~如果我儿子被冤死,我也死不瞑目~~”
---原来,老人的儿子是两年前一件因生活琐事引发群殴的当事人,对方在群殴中受伤,送医抢救过程中,因医疗事故死亡。对方家属怒不可遏,决计要让老人的孩子以命偿命。一审被判死缓,对方坚决不服,多次申请检察院抗诉,二审被判死刑。当时申䜣到了重庆高级人民法院,命悬一线,如果申䜣被驳回,就面临着被执行的危险。救子心切,老人家风尘仆仆来到北京,遇见了其实并不谙熟法律的老楚同志。当时,只觉得对方死因不明,没有死在现场,究竟是伤害至死,还是医疗事故,事实不清,而且也不是直接造成对方死亡为凶手,被判死刑难免过于严重。然而,重庆不熟悉,又怎么能帮上老人家呢?
展开剩余78%当时,我在总政一个大军区首长驻地居住,与孔石泉,宋承志,李中权,蔡顺礼等开国將军为邻。原炮兵司令员宋承志將军,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对法院公正判决有监督作用,于是,找到了宋承志首长倾诉了这位老人有冤无处伸的无奈:
“~~百姓的生命也不是草芥~~〞
宋承志老将军掷地有声,当即表示愿意致信重庆市人民法院,呼吁予以公正裁决。李中权,孔石泉,徐信,石一宸,杨思禄等等首长得知后,又有七八位老将军纷纷签名予支持。老人得知后,老泪纵横,回家的脚步也轻松了许多~∽
也就是第二年的这个时节,我收到了邹大哥的电话。才知道老人家得知自己的小孩最终被改判死缓,也就是说保住了一条命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我知道老人家就是硬撑着一口气,就是为了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被冤死。知道结果后,觉得没有挂碣了,可以放心地走了,也算瞑目了......
其实,这就是重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记不太清了,老人家有五六个子女,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具备中国最传统伦理文化与道德品质。老人家也只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但在我心中的形象是伟大的,特别是临终时的叮嘱,让家人一坚持就是二十五年。最近听说这位没有被冤死的小孩,去年己经回家了,家庭生活,都还算不错。说心里话,我真想邀请这位刚获自由还没有多久的朋友,到北京来,在我家里住上几天,亲口告诉他,他有一位伟大而让人尊重的父亲,他父亲的坚守与执着,至今让人感动。
几年后,邹大哥他们兄弟姐妹决定给老人刻立墓碑,邀我题写碑名并撰写碑文。想起老人家一见面就跪下的形情,老楚同志不禁潸然泪下,含泪抄改完碑文后,在老人家碑名前特意加上楚水敬题,就像颜真卿书写《颜家庙碑》,有《祭侄文稿》的那种巨恸与伤感。天地有灵,也一定会铭记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巫山脆李滋味好,八分甘甜二分酸。今天一大早,就收到了邹大哥寄来满满两大箱子李子。不知道李子树的生长期有多少年,也不知道还是不是二十五年前那几棵树,总之,这二十五年来,都能如期收到这酸甜可口的李子,收到这满满的感动。其实,老楚同志并没有做什么,只有尽了一点点普普通通的责任,帮助协调与联系,根本算不了什么,功德全在开国将军。邹大哥家族二十五年的坚持,实在让人感动。其实也是在潜移默化教海老楚同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附∴:李子青处见人心——读楚水《又见巫山李子青》有感
一颗巫山李子,承载着二十五年的情义;一段往事,映照出中国最朴素的道德光芒。楚水先生的《又见巫山李子青》以李子为媒,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恩情、坚守与生命尊严的动人故事,读来令人潸然,掩卷犹觉余味悠长。
文章以"巫山李子"起兴,开篇便营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情感氛围。"甜酸适口果中王"的赞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化用,让巫山李子不仅是水果,更成为一种情感象征。邹大哥二十五年如一日的寄赠,让这酸甜滋味超越了味觉体验,升华为一种道德记忆的载体。这种以物寄情的写法,颇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古意,却又因真实故事的厚重而更具感染力。
文中那位"一见面就跪了下来"的沉毅老人形象,堪称中国农民的典型写照。他没有华丽的言辞,只有"如果我儿子被冤死,我也死不瞑目"的质朴诉求;他没有显赫的身份,却以最传统的方式践行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这位老人在儿子改判后不久便安然离世的情节——他硬撑着的那口气,不是为了自己活命,而是为了还儿子一个公道。这种父爱,与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悲怆如出一辙,都是中国式亲情的极致表达。
七八位开国将军的联名呼吁,构成了故事中最具时代特色的篇章。宋承志将军"百姓的生命也不是草芥"的掷地有声,李中权、孔石泉等老将军的集体署名,不仅推动了案件的转机,更彰显了老一辈革命者"为民请命"的担当。在司法程序之外,这种人性的温度与正义的坚守,恰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楚水先生以见证者的身份记录这段往事,既是对将军们的致敬,也是对那个特殊年代人际关系的珍贵存照。
最令人回味的是文中对"报恩"这一传统伦理的当代诠释。邹家二十五年的李子寄赠,已远超物质层面的馈赠,而成为一种道德承诺的兑现。这种报恩不是简单的礼尚往来,而是将恩情转化为家族记忆,代代相传。楚水先生谦称"根本没有做什么",却因此更凸显了受恩者铭记在心的可贵品质。在这个人情日渐淡薄的时代,这样的故事犹如一剂良药,唤醒人们对传统美德的珍视。
文章结尾处,"八分甘甜二分酸"的李子滋味,恰似人生的写照。二十五年的时光流转,将军们已逝,老人已故,但那一箱箱如期而至的李子,依然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温情。这种以食物串联记忆的写法,让人想起汪曾祺笔下的人间烟火,却又因真实故事的厚重而更具冲击力。
《又见巫山李子青》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感人往事,更在于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个道德中国的样本。在这个样本里,有底层百姓的坚韧,有革命前辈的担当,有传统美德的延续,更有超越时空的人性光辉。每次巫山李子成熟的季节,都是一次道德的丰收;每颗李子的甜酸滋味,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掩卷沉思,我们或许都该问问自己: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像邹家人那样,用二十五年的坚持守护一份恩情?是否还能像那位老人一样,为正义"硬撑着一口气"?又是否能像楚水先生那样,对他人的苦难保持如此深刻的共情?李子年复一年地青了又红,而人性的光芒,永远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发布于:河南省专业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