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庞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在G3742次列车以350公里时速穿越喀斯特峰林时,8岁的朗朗突然把脸贴在车窗上。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看见并坐上真正的火车。此刻,坐在他身旁的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孙鹏,正用手机记录下男孩与新天地的“第一次对视”。这位生于四川大别山、扎根广西钟山支教的00后教师不会想到,12小时后,这段视频的点击量会突破2.5万次。
孙鹏(右)与朗朗(左)。受访者供图
2024年9月,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孙鹏跨越1300公里,作为桂林理工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广西贺州钟山县公安镇中心小学。当他第一次推开二年级教室的门,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让他恍若看见童年的自己。
孙鹏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语文作业是世界上最难写的作业!”留守儿童小毅的“名言”揭开孙鹏的支教序幕。面对这个语文月考仅38分的孩子,孙鹏开发出“故事教学法”:让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劈开生字障碍,用张飞的丈八蛇矛破解阅读难题。3个月后的期末考试,小毅的语文成绩变成了82分,他在作文中写下:“知识像山雾浸润竹林,不知不觉就绿了整座山。”
孙鹏将AI技术融入教学,让历史人物朗诵诗词,他还设计了“与未来对话”的创新课堂——当乡村男孩小知通过AI看到“2035年科学家版的自己”后,连夜给桂林理工大学的笔友写了3页提问信。这位笔友正是孙鹏的学弟吕阳,两人因学校“漂流瓶共读计划”结对——该计划由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联合桂林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书信为纽带,在桂林理工大学的广大师生与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成长桥梁”。作为同校不同届的校友,孙鹏负责支教点联络,吕阳则持续跟进小知的成长。
收到学生们欢迎的“漂流瓶共读计划”已寄出100多封盖着山茶花印章的信件。这些由孩子们手写、沾着野花清香的疑问与梦想,最终抵达桂林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和体育场。“为什么火箭不会掉下来?”“怎么才能让山里的橘子更甜?”……大学生志愿者们用视频、模型甚至化学试剂瓶作出回应,构建起跨越山海的“教育立交桥”。
孙鹏对学生的关注,不止于课堂和成绩。在他的电脑里存着52份“成长档案”,这些档案中,从作文错字率曲线到心理评估量表,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蜕变轨迹。
今年3月,孙鹏在批改作文时,被学生朗朗写下的一句“火车长什么样子呀”吸引。这个语文从40分冲到85分的男孩,至今未走出过钟山县。支教结束倒计时100天之际,孙鹏自费带朗朗踏上了开往桂林的“圆梦列车”。
在孙鹏的带领下,朗朗来到了桂林理工大学,参观了桂林理工大学实验室。孙鹏带朗朗观看电影《哪吒2》,当哪吒在银幕上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男孩的泪水打湿了3张纸巾。在靖江王城景区看到课本上学过的“桂林山水”的真实面貌时,他突然向孙鹏深鞠一躬:“原来课文里的世界真的存在!”
“他让支教从单向帮扶变成双向成长。”在钟山县公安镇中心小学资深语文教师梁希眼中,这个总在凌晨修改教案的年轻人,“用新时代青年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乡村教育”。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支教,孙鹏望向办公桌前的“未来画像墙”,画像上,他的学生们与AI生成的科学家、教师、工程师形象并肩而立。“我是大山的儿子,如今成了群山间的信使。”他摩挲着学生用山核桃刻的印章:“当有孩子说‘要考出去再回来改变家乡’时,教育的闭环就完成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专业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